长安汽车全系降价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?
5月27日,长安汽车宣布官降,此次官降涉及近10款车型,降价金额在4000-18000元之间。在今年以来,长安汽车并非首次官降的自主品牌,哈弗H6、长安欧尚CX70、宝骏560都在今年有过官降。但此次长安汽车官降所涉及的车型之多、降价幅度之大,确是其他自主品牌所没有过的。
降价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?
降价并非好事,但是不降价就会面临市场被蚕食。这两年,自主品牌的崛起,使自主老大之位不断变化。奇瑞、比亚迪、长城都曾夺得过自主销量老大,但都很难一直保持。2013年3月,长安月销量超越长城,首次夺得自主品牌销量第一,2015年长安全面超越长城,成为自主销量冠军。
在4月份长安销量暴跌的情况下,吉利突飞猛进,销量迅速超越了长安,成为自主销量第一。虽然长安正处在产品调整期,但惨淡的销售数据和吉利的快速取而代之也令长安感到不安。降价会对品牌造成一定的伤害,现在眼前的危机也不容忽视。或许正是出于对此的担忧,才让长安明知降价有巨大风险,却依然选择大规模降价。
行业人士分析,此次长安汽车率先降价,或将引发其他自主品牌跟风,进而引发自主品牌间的价格战,这对自主品牌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。自主品牌本身品牌力弱,降价虽然短期来讲对消费者有利,但在降价中随着利润的降低,也势必会影响经销商利益和品牌质量。
据了解,目前吉利和传祺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参与价格战,而是会长远考虑,更多的从价值和产品入手,来打动消费者。从目前自主品牌的实力来看,处于优势的吉利和传祺不参与价格战,那其他实力稍逊的自主品牌受长安降价的影响,或许也会出于同样的原因选择降价,进而开始价格战。如此一来,长安的价格优势并不能持续,也可能会因此遭受更大的冲击。而价格战一旦开始,或许也是自主品牌重新洗牌的契机。
销量下滑 非一日之困?
曾在过去两年被称为“自主老大”的长安汽车在4月份的销量也实在让人着急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4月,长安自主累计销量为38.72万辆,同比下滑2%,仅实现全年150万辆目标销量的25.8%。4月份,长安自主全系产品同比下跌了近5成,不到4.5万辆。其中,除CS75销量同比下跌10.48%外,CS35销量仅为3081,同比下降77.19%,而逸动和悦翔同期分别下降63.5%、66.56%。
对于4月份销量的下滑,长安汽车在5月18日旗下MPV凌轩的上市发布会上曾回应:长安自主品牌正处于“调整期”,在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长安汽车正在进行包括生产线、库存的一系列调整。
但如此大的销量下滑,并仅仅是调整所能概括的。近年来长安的品牌价值虽然有所提升,但是产品依然是其最大的问题,也正是长安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消费者总是喜新厌旧,长安的车型更新显然无法跟上节奏。在合资品牌车型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,长安车型更像是步入了“老年”状态。上市已有5年的逸动,虽然有过几次大的改款,但是依然没有“革命性”的创新;CS75虽然曾俘获了一大批消费者,但缺乏时下流行高科技化元素,内饰设计和车辆配置功能无法跟上消费热点,也让很多消费者转而选择其他品牌。
此外,从今年开始,吉利、广汽和荣威都加大了渠道拓展,原先长安固有的消费网点,也被其他品牌所覆盖,加之其他品牌拥有更有竞争力的车型,长安汽车如此销量下滑,也是预料之中。
结语
从长安汽车的产品布局来看,今年发布的CS95、长安凌轩、CS55、睿骋CC,并没有一款爆款车型能够帮助其夺回优势,短期来讲,降价之后长安的销量或许会有回升,能够帮助其达成150万辆的销量,但是要想重回自主销量第一,还有一定的困难。
根据长安的产品规划,CS系列除了形成1、3、5、7、9阵容外,未来还会推出偶数系列。此外,在长安未来的研发项目中,智能化是重要方向之一。长安目前已经制定了“654”战略,即搭建6大平台,掌握5大核心应用技术,分4个阶段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化。在新能源方面,根据“518”新能源发展战略,在2015-2025十年间,长安汽车将向市场推出34款全新新能源产品。
调整过后,长安应当快速发力,挽回销量惨跌的局面,进而在产品上有所突破,与其他自主品牌再争高下。
文章标签:
编辑:admin